案例展示

当前位置:首页>案例展示

售卖轰炸电话:法律严惩不贷

时间:2025-07-04   访问量:1001

非法售卖轰炸电话的法律后果

近年来,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“轰炸电话”(即通过软件或设备短时间内向特定目标拨打大量电话或发送短信)进行骚扰或敲诈,甚至公开售卖此类工具。那么,售卖轰炸电话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呢?根据我国《刑法》及相关司法解释,此类行为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具体量刑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。

可能涉及的罪名与刑罚

若售卖轰炸电话软件或设备,并以此牟利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225条非法经营罪,情节严重者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违法所得1至5倍罚金;若造成通讯系统瘫痪或用户重大损失,则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(第286条),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。此外,若购买者利用工具实施诈骗、恐吓等犯罪,售卖者还可能因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(第287条之二)被追究刑责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。

实际案例与执法趋势

2021年,浙江某团伙因售卖“呼死你”软件被警方查处,主犯以非法经营罪判处4年有期徒刑;2023年,广东一男子因提供轰炸服务协助他人实施敲诈,最终以共同犯罪获刑6年。近年来,司法机关对这类“黑灰产”工具打击力度持续加大,不仅追查开发者、销售者,还会查封相关网络平台和支付渠道。即使未直接参与下游犯罪,售卖行为本身已具备违法性。

如何避免误入法律禁区

普通用户需警惕“技术中立”陷阱,任何工具若被用于违法目的,提供者均可能担责。建议开发者或商家严格审核产品用途,避免涉足通讯干扰类服务;公众若遭遇电话轰炸,应及时报警并保存证据。法律明确将此类行为列为打击对象,技术不应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工具。

总结与提醒

售卖轰炸电话绝非“灰色生意”,而是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。从开发、销售到使用,每个环节均可能面临刑事处罚。公众应自觉抵制相关工具,同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遇到骚扰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司法机关也将持续通过技术手段溯源打击,维护通讯安全与社会稳定。

上一篇:匿名电话轰炸:危害与防范全解析

下一篇:售后电话轰炸:维权与防范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