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很多人反映频繁收到陌生号码的轰炸电话,这些电话通常以推销、诈骗或恶意骚扰为目的。常见的形式包括:响一声就挂断的“吸费电话”、冒充银行或快递的诈骗电话、机器人语音推销,以及连续拨打的“呼死你”骚扰。这些电话不仅干扰正常生活,还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或造成财产损失。
轰炸电话的泛滥与技术门槛降低有关。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电话(VoIP)或改号软件,低成本批量拨号,甚至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信息进行精准骚扰。此外,部分灰色产业通过电话轰炸实施报复、催债或恶意竞争。由于取证难、跨区域作案等特点,这类行为往往难以彻底根治。
面对轰炸电话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1. 安装手机安全软件,开启骚扰拦截功能;2. 不随意接听陌生号码,尤其是境外或非常规号段;3. 谨慎在网站或App中登记手机号;4. 遭遇持续骚扰时,向运营商投诉或报警。部分手机还支持“白名单”模式,仅允许通讯录联系人呼入。
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均明确规定,恶意骚扰他人或非法使用个人信息需承担法律责任。若证据充分,受害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民事诉讼索赔。运营商也会对高频呼出号码进行封停处理。但需注意保留通话记录、录音等证据,以便维权。
尽管技术手段和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,个人仍需提高警惕。遇到可疑电话时,切勿透露验证码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。若被轰炸电话影响生活,可暂时开启飞行模式或呼叫转移功能。同时,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违法行为,共同维护通信环境的清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