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话轰炸问题日益严重,许多用户频繁接到骚扰电话、营销推广甚至诈骗信息。这种现象的背后,既有技术门槛降低的因素,也有个人信息泄露的推波助澜。不法分子利用自动化拨号软件(如“呼死你”),以极低成本实现短时间内高频呼叫,严重干扰正常生活。尽管监管部门多次打击,但因其隐蔽性强、取证难度大,治理效果有限。
目前,针对电话轰炸的治理主要依赖运营商拦截、用户举报和法律法规约束。例如,工信部推出的“谢绝来电”平台可标记骚扰号码,运营商也能通过算法识别异常呼叫。然而,这些方法存在滞后性:骚扰号码常更换虚拟号段,或利用境外服务器逃避追踪。此外,部分用户因担心错过重要电话而不敢全面屏蔽陌生来电,进一步削弱了防护效果。
对抗电话轰炸需“技术+意识”双管齐下。技术上,运营商可引入AI实时分析通话行为模式,对高频异常呼叫自动断连;手机厂商也可在系统中内置智能拦截功能。用户层面,建议开启“防骚扰”模式,避免随意公开手机号,对可疑链接或索要验证码的电话保持警惕。同时,及时向12321举报中心反馈线索,助力完善黑名单数据库。
根治电话轰炸需跨部门协作与国际合作。例如,加强虚拟运营商号段管理,要求实名制层层核验;推动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落地,严惩数据倒卖行为。此外,可借鉴国外经验,如美国的“STIR/SHAKEN”协议,通过数字签名验证来电真实性。长远来看,只有提升违法成本、堵塞技术漏洞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。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