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香港成为电话诈骗的高发地区,尤其是“假冒官员”和“虚构绑架”等套路频现。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香港国际化的背景,伪造本地或内地机构号码,以“涉嫌洗钱”“包裹扣留”等话术制造恐慌。据统计,2022年香港警方接获的诈骗案件中,电话诈骗占比超三成,损失金额高达数亿港元。这种趋势与香港通讯自由度高、跨境信息流动频繁的特点密切相关。
诈骗电话通常分为几类:一是冒充银行或快递公司,谎称账户异常或包裹有问题;二是伪装成执法部门,威胁受害者配合“调查”;三是利用AI语音群呼,批量撒网筛选目标。例如,曾有诈骗团伙通过伪造“+852”开头的号码,假扮香港卫生署通知“密接隔离”,诱导点击钓鱼链接。这些套路往往利用人性弱点,如恐惧、贪婪或紧急感,让人短时间内失去判断力。
首先,注意来电号码是否异常,如“+00”开头的国际转接号或非常规区号。其次,官方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密码或转账。香港警方建议市民安装“防骗视伏器”APP,实时核查可疑号码。若接到威胁性电话,应立即挂断并通过正规渠道核实。此外,启用手机拦截功能、避免随意公开个人信息也能降低风险。
一旦误入骗局或信息泄露,需第一时间冻结银行账户并报警。香港警务处设有24小时反诈骗热线(18222),可协助拦截资金转移。同时,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等证据,配合警方调查。对于持续骚扰的轰炸电话,可向通讯事务管理局投诉,要求运营商加强号码过滤技术。
除了个人警惕,电信运营商、金融机构和警方需形成联防机制。香港近年推动“短信来电提示”服务,标注可疑号码;银行则加强大额转账的人工审核。公众教育也至关重要,社区组织常举办防骗讲座,提醒长者等易受骗群体。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有效遏制这股“电讯黑潮”。
下一篇:骚扰电话轰炸:防御与根治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