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反映,凌晨时分常被陌生电话惊醒,对方要么沉默不语,要么播放录音广告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半夜轰炸电话”,通常由自动拨号软件(Robocall)或诈骗团伙操作。他们利用时差或受害者深夜警觉性低的特点,推销高利贷、虚假投资甚至实施恐吓诈骗。数据显示,这类骚扰电话在夜间接通率比白天高出3倍,成为现代通讯技术被滥用的典型例子。
这些电话背后往往存在完整的非法产业链。上游是泄露或盗取的公民个人信息,中游是提供“呼死你”等轰炸服务的平台,下游则是诈骗或灰色业务的执行者。犯罪团伙通过虚拟运营商批量购买廉价号码,甚至利用AI语音模拟真人对话。2022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例中,一个团伙仅用5台电脑就能日均拨出20万通骚扰电话,单月非法获利超百万元。
面对这种情况,可以采取多层防护:手机开启“勿扰模式”并设置白名单;安装具备智能拦截功能的APP;对反复骚扰的号码向运营商投诉并报警。值得注意的是,切勿回拨陌生号码或按语音提示操作,这可能导致更多骚扰。工信部已要求运营商加强异常呼叫监测,2023年起实施的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也将此类行为纳入重点打击范围。
长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技术与社会共治。通信行业正在推广“来电签名”技术,通过区块链验证号码真实性;人工智能则用于识别诈骗话术模式。另一方面,公众需定期检查个人信息是否被泄露,谨慎授权APP通讯录权限。数据显示,70%的骚扰电话源于信息泄露,提高防护意识能从源头减少风险。
若已受到严重影响,建议保留通话记录、录音等证据,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提交材料。对于涉及财产损失的案件,应立即冻结账户并报警。部分受害者通过民事诉讼成功获赔,2021年上海某案例中,法院判决骚扰方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。记住,沉默忍耐只会助长不法分子的气焰。
上一篇:淘宝昵称泄露引发电话轰炸危机
下一篇:电话信息轰炸:形式、防范与应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