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,"轰炸电话"(通过软件或设备短时间内高频拨号骚扰他人)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。许多人可能不清楚,这种行为不仅违背道德,还可能触犯法律。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明确规定,多次发送淫秽、侮辱、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,可处拘留或罚款。若情节严重(如导致受害者精神或财产损失),甚至可能构成《刑法》中的寻衅滋事罪。
这种骚扰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多重伤害:一是心理压力,频繁的陌生来电会引发焦虑甚至恐慌;二是财产风险,部分诈骗分子会借轰炸电话掩盖转账验证码的接收;三是社会资源浪费,大量无效通话占用通信信道,影响正常通讯服务。2021年某地法院曾判决一起案例,被告人因连续3天拨打2000余次骚扰电话,最终被判赔偿受害者精神损失费并承担刑事责任。
遇到轰炸电话时,可立即开启手机防骚扰功能,或向运营商申请"呼死你"防护服务。保留通话记录、录音等证据后,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,或直接报警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存在债务纠纷等矛盾,债权方采用电话轰炸方式催收也属违法。2023年修订的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进一步强化了对这类行为的处罚力度,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。
目前市面上仍有部分改号软件和"呼死你"工具在灰色地带流通。公安机关通过溯源追踪、联合运营商封停异常号码等技术手段打击此类行为。作为普通用户,需警惕陌生链接或APP授权,避免手机被恶意软件控制成为骚扰工具。法律界人士建议,完善通信黑名单共享机制和跨境协作,将是未来治理的关键方向。
上一篇:电话轰炸:表现、应对与法律防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