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不少网友反映遭遇了“电话轰炸”的困扰,尤其是伴随骚扰电话而来的还有所谓的“轰炸视频”。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接到大量陌生来电或短信,甚至附带恐吓、诈骗内容的视频链接。电话轰炸不仅干扰正常生活,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。那么,这些骚扰行为是如何发生的?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风险?
电话轰炸通常通过自动化软件或“呼死你”工具实现,攻击者利用网络电话或虚拟号码批量拨打目标电话。而“轰炸视频”则是近年来升级的手段,骚扰者会发送包含恶意链接的视频,诱导受害者点击。这些视频可能伪装成中奖通知、快递信息或恐吓内容,一旦点击,轻则泄露隐私,重则导致手机中毒或资金被盗。部分案例中,骚扰者甚至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受害者信息,实施精准骚扰。
面对此类骚扰,用户可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,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,或安装安全软件过滤陌生号码;其次,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尤其是附带视频的短信或社交平台消息;此外,谨慎处理个人信息,避免在非正规平台填写手机号。若遭遇持续骚扰,可向运营商举报或报警处理。技术手段结合法律途径,能有效降低风险。
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均明确规定,未经允许发送骚扰信息或拨打骚扰电话属违法行为。2022年公安部开展的“净网行动”中,已打击多起利用电话轰炸实施诈骗的团伙。受害者可通过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等证据向警方报案。同时,运营商也在加强技术监测,封停异常号码。公众提高警惕的同时,也需相信法律与技术的力量。
电话轰炸与视频骚扰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威胁,但其核心仍是利用人们的恐惧或贪念。保持冷静、学会辨别、及时求助是应对的关键。如果遇到此类情况,切记勿与骚扰者纠缠,第一时间切断联系并寻求官方帮助。科技便利的背后,安全意识同样不可或缺。